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运行障碍与优化路径
游戏快讯 / 2020-12-13 01:48
摘要:我国文化市场体系经过多年建设已初具规模,但长期以来发展缓慢,现状堪忧,存在着市场主体不健全、市场信号失真、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法律法规不完善等诸多运行障碍。政府应着重在健全法制环境、维护文化市场竞争秩序、构建良好的监督体系、消除文化市场的进入与退出壁垒、推进文化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优化建设。
关键词:文化市场体系;运行障碍;优化路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2102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的各类文化子市场组成的有机统一体。”①
经过改革与发展,我国的文化市场正稳步发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渐扩大,在一些领域里起到了主导作用。但总体而言,除了文化产品市场发育相对完善外,其他市场尚处于发育的初期阶段,且发育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地影响了文化市场的整体发育平衡。已经形成的文化市场体系存在着诸多缺陷,尤其是在统一规划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使文化市场体系发育中的矛盾越发突出。目前,“我国文化市场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②,相关研究严重不足。本文从我国文化市场体系的现状入手,分析了运行障碍因素,提出优化路径建议,以期为我国完善文化市场体系的运行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一、文化市场体系的现状
以下从六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文化市场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文化及相關产业增加值为27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7%,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③。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显著,发展潜力十足。一般认为,文化产业在发达国家的平均占比为10%左右,美国已超过30%,相比其他国家,我国的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较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有许多领域待开发和完善。可以预计的是文化市场经济总量持续地快速性增长,在推动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也越来越近。
(二)文化市场结构调整加快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高级统计师殷国俊解读2015年及2016年上半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有关数据:2015年文化制造业增加值为11053亿元,比上年增长84%,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06%;文化批发零售业增加值为2542亿元,增长66%,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3%;文化服务业增加值为13640亿元,增长141%,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1%。在文化服务业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增长194%,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5%,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增长163%,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05%,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增长135%,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2%
④。从数据中可以得出,文化服务业增长速度最快,已经占据文化产业的一半比重,文化市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
(三)文化市场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2015年,全国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28898亿元,比上年增长220%,投资额增长最快的是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比上年增长770%,投资规模最大的行业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占文化产业的比重为373%⑤。随着文化产业及相关领域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强,在以“互联网+”这种新型的经济形态背景、国家的政策支持下,文化市场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方兴未艾,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型文化业态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从另一层面也反映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居民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水平正逐步增长。
(四)文化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以要素市场,即资本、金融、技术、人才、产权等要素为主体结构的市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发育完善是从文化产品为主体的市场结构转换成以要素市场为主体的市场结构。然而,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模式,以及对一些文化市场客体要素的经济属性认识不清,受限于文化市场的开放程度不足等影响,致使文化要素市场发育缓慢,文化市场体系不完整。各类文化要素市场的不完善,严重地制约了文化市场体系的发展。同时,各文化要素市场在规模、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失衡,造成了文化市场体系的缺陷。至今文化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文化人力资源市场等尚未完全建立,只有文化商品市场相对来说发展较为完善,网页仿盛大传奇,其他要素市场发展明显滞后,且发展程度参差不齐,从而形成了文化要素市场的比例性失调。
(五)文化市场主体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由于历史制度所形成的路径依赖,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生产不是以一种企业化方式进行,导致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无法实现,不符合市场的要求。直到文化体制改革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经过转企改制,才逐渐产生了一批国有文化企业,同时涌现了一大批新兴的民营文化企业,还有一批业外的非文化企业进入文化领域,但国有文化企业中真正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完善、产权流动,且在市场中能够自主运作的却非常少。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文化单位都是政府的下属机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市场主体,且在实际运行中,难免会出现产权界定不明晰、事企不分的情况。总体来说,我国整个文化市场主体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六)文化市场运行机制不灵敏
当前文化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必然导致文化市场的运行机制不能灵敏运作。这种不灵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文化市场的调节枢纽没有足够的灵活性,价格杠杆尚未在文化市场中充分运用;其次,是旧有的管理体制仍对文化市场发挥作用,致使各类文化市场被行政条块分割,彼此之间没有完全畅通,不能协调运作。地区政府之间的物质互换行为扰乱了文化市场正常的交换秩序,一部分文化生产者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最后,是文化市场体系的不完善性致使文化市场体制中各个相互关联的机制时常在某一环节或地方被无形地割裂,文化市场体系的总体运行机制也被分割成若干个互不协调的局部运行机制的简单相加。文化市场体系的整体功能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因而也不能有效地调节文化领域的经济运行和发展。
二、文化市场体系运行的障碍
以下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文化市场主体不健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企业要接受市场调节成为市场主体,必须具备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责任和义务的能力⑥。但在文化市场领域里的国有大中型文化企业,很少有能够做到这些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将国有文化企业作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来构筑新的企业运行机制,国有文化企业仍然是政企不分的现状,不能根据市场信号灵活地做出投资、产品结构等方面的战略性调整,国有文化企业在与非国有文化企业的竞争中逐渐处于不利局面。另外,文化市场主体不健全还由于政府忽略了社会上的文化市场主体,并没有将它们完全纳入文化管理中来,目前统计仍以省(市)属文化部门的国有文化企业为主,社会上规模较小的民营文化企业并不完全在统计范围以内。
(二)文化市场信号失真